什麼是沉沒成本謬誤? 它是如何毀掉了你的投資?
沉沒成本(Sunk Costs)是指已經花了、無法 改變的成本, 包括金錢、時間和各種資源。既然如此, 為什麼我們稱它為「沉沒成本」, 而不是花了的成本呢? 沉沒成本是指在一件事件中, 金錢或者時間付出了, 但這件事還在進行中, 人們依舊會把注意力放在這件事情, 因為在意付出了的有沒有浪費, 所以稱所付出了的成本為「沉沒成本」, 意味著對浪費的可惜, 猶如對沉沒的掙扎。
舉例來說, 如果某人預訂了一張電影票, 已經付了票款且不能退票, 付了的價錢已經不能收回, 就算不看電影錢也收不回來, 電影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如果是經營生意的例子, 沉沒成本有租金、機器設備上的成本和行銷活動費用等。在投資上, 當股票買進後, 價格持續下跌, 股票被套牢, 投入這隻股票的價錢就是沉沒成本。
如果人是理性的,那就不該在做決策時考慮沉沒成本。比如在前面提到的看電影的例子中,會有兩種可能結果: 1) 發覺電影不好看,但忍受著看完;2) 發覺電影不好看,退場去做別的事情。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 認為錢已經花了, 即使電影不好看, 為了避免浪費, 選擇忍耐看下去, 結果花了兩小時, 而不是離場騰出時間來做其他更有意義的事。
同樣地, 股票買進後, 不符合心中預期, 價格持續下跌, 會有兩種可能選擇: 1) 發覺好像當初判斷錯誤, 等待價格回歸到買進的價格後賣出;2) 發覺當初判斷錯誤, 立即離場止損, 換入其他更有質素的股票。我相信大多數人會選擇前者, 認為現在賣出, 就是承認判斷錯誤, 想著將來或許價格會回歸, 價格能回來就不算是做了錯誤的決定了。誰能保證價格必定能回來呢? 持有套牢的股票只是增加機會成本, 錯失其他投資機會。
經濟學家們稱這種現象做「沉沒成本謬誤」, 認為這些行為不理性, 基於毫不相關的訊息作出決定, 錯誤地分配了資源, 認為理性的決策不應考慮沉沒成本, 而應著眼於將來。
克服沉沒成本謬誤 – 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
沉沒成本謬誤的出現是因為人們對「浪費」資源很擔憂害怕, 被稱為「損失憎惡」或「損失規避」。我們從小就接受一些觀念如: 做事要從一而終, 不花氣力在沒有結果的事上, 花了氣力就要最終看到成果, 但在投資上, 這一定對的嗎? 很多時候, 人們無法做出正確的投資決定是因為太過在意沉沒成本, 希望花了的時間和金錢沒有白費, 因為花了很多時間研究某股票, 不想轉其他標的, 已經把錢投資下去, 就要等待收成, 就像發覺電影不好看, 但忍受著看完。
要避免這種人性的弱點毀掉了你的投資, 是有方法的, 就是建立正確的投資觀念。
有兩個觀念大家要知道:
1) 投資/投機本來就是機率遊戲
2) 交易策略的重要性
1) 投資/投機本來就是機率遊戲
市場是充滿著不確定性的, 即使是頂尖的高手也只是總盈虧算在一起時, 盈利比虧損的數字大。很多人誤以為投資大師做的投資決策就是完美, 總是賺錢, 每個交易都正回報, 其實不然。即使是巴菲特也有數次輸得轟烈的投資, 交易界傳奇人物 Larry Williams 的投資績效也經常大起大落, 近年來火熱的投資大師Mark’s Minervini, 他的投資策略只有不到5成勝率, 靠的是盈利的交易賺得比虧損出去的多。



投資就是要面對充滿不確性的市場, 收集資訊提高自己的獲利能力。越是高學歷的人或專業人士, 越容易出現誤解, 他們誤以為投資就如考試一樣, 要求每次的選擇都要正確。所以, 大家不難發現, 投資績效的好壞跟個人學歷或專業無關, 亦不少高學歷的或專業人士墮進投資騙局, 皆因詐騙者往往聲稱保證盈利。
2) 交易策略的重要性
明白了投資就是要面對充滿不確性的市場, 收集資訊提高自己的獲利能力, 我們應做的是, 發現做了正確的決定就持續下去, 發現做了錯誤的決定就及時停損(Stop Loss)。如果事前沒有制訂停損點, 我們很容易受人性的影響, 一直持有套牢的股票。 解決心理上對投資績效的影響的方法, 就是制訂交易策略, 什麼情況買進、什麼情況賣出、什麼情況停損和什麼情況停利, 事前都計畫好的話, 就能克服心理面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