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5
波浪理論是技術分析的其中一個理論, 在1938年, 由美國經濟學家艾略特 (R. N. Elliott) 提出, 艾略特認為, 股價或商品價格的波動與大自然的波浪一樣, 一浪接一浪, 周而復始, 有一定的規律, 只要了解到當中的規律, 可以根據當中的規律性, 去預測未來走勢。
在波浪理論中, 股價走勢是以波浪的形式循環進行, 分為推動浪(Impulse wave)和調整浪(Correction wave), 完整的波浪循環分為八個波浪, 包括升市5浪和跌市3浪, 升市5浪有波浪1、波浪2、波浪3、波浪4和波浪5, 跌市3浪有波浪A、波浪B和波浪C。
波浪1: 股票初期的上漲, 因為一小部分人認為價格便宜,買進導致了價格上漲
波浪2: 一部分人獲利了結,進而導致了股票價格的下跌,但價格沒有觸及到波浪1的最低點
波浪3: 股票吸引了公眾的目光, 大眾開始買入, 導致了股票價格的持續攀升, 波浪3是最強也是最長的一波
波浪4: 一部分人認為股票價格過高, 開始獲利了結, 但跌勢不大, 因為還有更多的人看好該支股票的漲勢
波浪5: 出現不理性的買進行為, 使得股票價格被嚴重高估
波浪A: A波是下跌的開始, 但投資者大多認為上升行情尚未逆轉, 僅為一個暫時的回檔現象
波浪B: B波是對A浪的反彈, 但由於大多數投資者誤以為是另一波段的漲勢, 因而B浪常形成「多頭陷阱」, 投資者在此慘遭套牢
波浪C: C波是一段破壞力較強的下跌浪, 跌勢較為強勁兼且跌幅大, 持續的時間較久
波浪理論的解說雖然背後有其邏輯, 但應用上和有效性方面充滿爭議性! 波浪理論可以用在股市和幣市的預測分析嗎? 先看看一些波浪理論會出現的問題吧!
問題1 – 過份解讀
波浪理論是技術分析方法中爭議較大的一種, 原因是它很主觀, 不同人會有不同的解讀, 甚至常常會出現過份解讀, 由於波浪理論允許數層子波形的出現, 因此對於同一波行情, 通常會有幾種數浪方法的爭論, 其實, 沒有一種分析方法是完美的, 堅持數浪可以得到絕對正確的答案是一種過份解讀!
問題2 – 事後確認
究竟波浪理論能否用於預測行情走勢? 很多人相信並沈迷於波浪理論的研究, 畢竟人是很喜歡做預測的! 但處身於行情之中, 就如身在廬山, 不知廬山真面目, 通常是在行情發生後反觀浪的形狀, 方能看清所經歷的究竟是何種類型的行情, 就如下圖, 走完了才可得出正確的數浪, 與其用於預期, 不如用作事後解說。
問題3 – 打破規律
艾略特波浪理論是在1938年提出的, 相信他觀察過 當時不少的股價走勢圖, 而得出這個理論, 問題是這套理論的提出到現在已經過了80年, 當年的規律到現在還成立嗎? 現在的市場已滲入了不同的元素, 我不反對市場存在一定的規律, 但市場加了不同參與者和規則後, 市場的規律是會變的! 還有, 市場的規律是會受到干擾的, 突發情況如911、超漫長的低息環境、無限的QE、新型投資商品的出現等等都會干擾市場規律, 其中的波浪是可能直接略過或重複的!!!
人因為心理因素, 很喜歡做預測, 艾略特的波浪理論 因此受歡迎, 成為技術分析的其中一個派別。但在實際上, 波浪理論沒有預測能力, 只適宜作事後解說, 情況類似基本分析中的「美林時間鐘」, 把經濟週期分為四個階段, 亦是事後解說的理論, 當中的週期亦會受到干擾, 直接略過, 堅持某一市場規律是過份解讀, 容易墜入陷阱。所以, 追隨趨勢比追隨規律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