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6
上一篇文章提到, Jack Schwager 的見解認為, 成功的交易者可能是1) 純基本分析者, 2) 純技術分析者, 3) 兩者結合使用者, 三種情況都有可能。不過, 他建議每位交易者都應該學習基本分析, 即使是技術分析者, 也能從中獲得優勢。然而, 他指出依賴基本分析做交易決策很危險, 陷阱太多, 容易得到不完整資訊, 大眾普遍會犯邏輯謬誤, 造成錯誤結論。Jack Schwager 在書中綜合了使用基本分析帶來的五個優點和三個陷阱。
Jack Schwager 歸納出基本分析的三大陷阱, 他認為使用基本分析比使用技術分析更需謹慎, 他指出基本分析的方法本身蘊含著極大的風險, 使用者會堅信最初的預測, 使倉位有加碼的理由, 會令交易者越陷越深墜入死亡陷阱, 不論「買進持有」或「放空持有」的交易策略都容易演變成災難。因為交易者不知道基本分析存在的限制, 即使有正確的資訊和分析還是會出現以下問題:
即使交易者獲得正確的基本面資料, 做了正確的分析, 得出評估的合理價格, 如果市場價格低於合理價格應該做多, 反之則應該做空。市場最終會回到合理價格是沒錯, 但是市場回到合理價格的方式可以是先暴漲後崩跌或先崩跌後暴漲, 而且市場反應不是化學反應, 基本面的因素不會立即反映, 可以是三星期後, 三個月後, 甚至三年後, 有效的交易策略應結合技術分析和資金管理。
總是有些因子在基本面資料中是沒有的, 例如消費者和投資者的心理需求是很難量化的, 不同時期會受到特定事件影響, 如果不考慮心理面, 預測的價格可能高估或低估。Jack Schwager 在書中給的例子都是商品期貨, 其實這道理在股市也適用的。讓筆者舉一些例子, 股票長線投資者會看PE值, 但近十年PE一直處於漲勢, 如果只參考歷史PE堅信可等到便宜貨, 便錯失多年時間了。其實PE值也跟投資者的心理面有關, 不同時期投資者心中的合理PE值會有所不同。如果基本結構出現變動, 當我們察覺時, 價格已然完成一波重大的走勢。
讓筆者舉一些例子, 天災和戰爭會導致意外的發展, 政府突然宣佈限制某產品的進出口, 或突然對某產品大量出口, 都是會影響市場價格的。例如戰爭會令油價暴漲, 出現嚴重寒冬會拉升天然氣價格, 政府公佈數據後, 經常會造成重大的價格反應。相信價格預測是一件很危險的事, 應該有適當的停損點和時刻修正對市場的看法。
讓筆者做個總結, 基本分析是讓交易者了解市場情況, 所處的經濟週期, 知道市場行為發生的原因, 以幫助交易決策, 但是交易者必須知道基本分析存在的限制, 避免堅持得到正確的預測而墜入死亡陷阱。
在看待基本面資料時, 以下的幾個邏輯謬誤, 不論新手、老手、新聞媒體都會犯的。
基本分析利用基本面資料, 通過計算得出評估的合理價格, 市場價格會高於或低於合理價格, 基本分析以市場最終回到合理價格作預測, 不過, 以此作為交易訊號是個錯誤。 如果根據報章媒體的文章、新聞報導或小道消息進行交易, 通常會輸得很慘, 即使深入研究發現價格真的高估或低估, 由於基本面的因素不會立即反映, 不考慮圖表走勢急於建倉容易招損失。
假設現在某商品的價格是$30, 現在供給大於需求, 預期市場出現空頭走勢, 然後價格果然下跌, 在價格是$20時, 新聞媒體會報導因為供應過剩導致價格下跌, 然而, 在價格是$15、$10甚至$5呢? 新聞媒體的解釋將會一樣, 我們會接收到一樣的資訊, 而事實上, 市場經常出現超賣情況的。我們可能會在超賣情況得到「利空」消息或在超買情況得到「利多」消息。我們需要運用邏輯思考, 現在的「利空」消息真的利空嗎? 現在的「利多」消息真的利多嗎?
不要不信邪, 生產成本不是市場價格的支撐因素, 因為一種商品在完成生產之後, 市場根本不關心它的生產成本, 價格是由供需關係決定。在某些市場, 即使賠本, 生產者也只能接受市場價格拋售, 收回部分成本。當然, 生產者持續無法獲利會減少產量甚至倒閉投降, 但大多數情況下, 市場價格低於生產成本一段時間後, 才會引起產量減少, 所以不要以生產成本作支撐位置。
關於資料分析的邏輯謬誤書中還提及很多個, 以上三個筆者認為對於股市、商品期貨和加密貨幣市場也適用, 所以只挑了其中三個講解。